天天热头条丨中国景气水平大幅改善;全球经济正走出悲观情绪


(相关资料图)

中国经济已开始走向正常化。1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9,比上月大幅改善10.3个百分点。4个月来首次超过50的荣枯线。疫情防控措施放宽,经济活动开始活跃起来。但家庭节约开支的意向强烈,景气水平能否继续改善仍存在疑问。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31日发布了上述数据。PMI高于50表明经济活动环比扩张,低于50则表明环比萎缩。1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均为2022年9月以来首次超过50。改善幅度为新冠流行初期2020年3月以来最大。主要原因是疫情防控措施放宽。4年来首次迎来没有行动限制的春节,返乡和外出旅游的人员增加。城市地区的疫情趋于稳定,餐饮和住宿等服务行业出现好转。制造业的新订单指数也出现恢复,1月为7个月以来首次超过50的荣枯线。表示生产和业务预期的指数也出现上升。尤其是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达到了2012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经济前景的不安缓解,有观点指出企业信心明显提升。同时也存在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复苏泼冷水的不稳定因素。其中之一是外国经济缺乏强劲。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1,仍大幅低于50。回答称需求小于供应能力的生产企业占总体的5成以上。另一个不稳定因素是家庭节约开支的意向。春节长假的国内旅游人数恢复到了2019年的89%,但旅游收入仅为2019年的73%。游客人均支出减少。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的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家庭存款同比多增了8万亿元。据中国海通证券推算,新冠下中国家庭积累了约3万亿元的超额储蓄。据其分析,这有可能成为报复性消费的资金。但长江商学院的景气水平调查(调查对象大多为民营企业)显示,指数仍低于50的荣枯线。如果提供8成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不能转换为积极的经营方针,家庭将无法消除就业岗位方面的不安,节约开支的倾向将会持续。

全球经济正走出悲观情绪

全球经济的悲观论调正在减弱。北京时间1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23年经济增长率预期上调至2.9%,比3个月前提高了0.2个百分点。对物价走高放缓和中国经济正常化充满期待。由于战争激化和中国的需求复苏,通货膨胀压力重燃的风险依然存在。IMF认为,此次《世界经济展望》的下行风险很高。例如“战争激化”是风险因素之一。关于中国,“大城市圈以外(新冠病毒)免疫水平较低,医院的接诊能力不足”。在列举这些隐忧的同时,《展望》表示增长率预期“已触底”。2022年1月做出的2023年预期为3.8%。在随后一个月的俄乌冲突后连续3次下调,到2022年10月调至2.7%。此次在乌克兰危机下首次上调。美国为1.4%,上调0.4个百分点。欧元区和日本上调0.2个百分点,分别调至0.7%和1.8%。转变防疫政策的中国被上调0.8个百分点,有望达到5.2%。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尔·古林查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对其他地区具有0.3个百分点的拉动效应,强调“这非常巨大”。对于世界经济,他表示“有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转折点”。民间预测也很乐观。日本经济新闻询问了5名经济学家,预测的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平均为2.3%。企业的景气度正在变化。1月3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达到50.1,时隔3个月高于50的荣枯线。中国顺利复苏之际也有其他隐忧。那就是再次加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的可能性。伦敦金属交易所(LME)3个月的铜期货目前比2022年底上涨10%。有观点认为作为铜的最大消费地的中国需求将增加。国际能源署(IEA)预测称,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创出历史新高。由于围绕尖端半导体的中美对立等,存在供应链再次陷入混乱的风险。由于劳动力供不应求等原因,美欧还存在物价高居不下的隐忧。如果货币紧缩长期持续,将成为经济的沉重负担。1月31日发布的欧元区10~12月经济增长率降至0%左右。此外,经济基础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过度负债问题也仍未解决。主要国家和地区一起陷入严重经济衰退的最差前景目前正在远去。但是,全球经济依然面临脱钩的火种,持续险象环生的局面并未改变。

关键词: 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 首次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