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播报!21全球观察|世界经济“分化”加剧:中国经济有望加速增长,美国四季度或陷入衰退


(资料图片)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再次跃上新台阶。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2022年全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实现3.0%的增长,在世界经济体量排名靠前的主要经济体中增速领先,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银行2月24日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指出,展望2023 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经济循环将更为顺畅。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加速,机构对中国今年的经济展望进一步转好。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6%左右,按季节调整后环比年化增长率判断,一季度为7.0%,二季度为7.4%,三季度为5.5%,四季度为6.1%。另一方面,今年欧美经济放缓将导致对华进口需求减弱,可能成为拖累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的因素。朱海斌分析称,2011年是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顶峰,去年整体人口也开始出现下降。对于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2011年中国的出口份额其实也恰恰是顶峰,包括服装、鞋帽、玩具,2011年之后中国在这些方面的产品制造其实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外移,包括向越南等东盟国家转移。在他看来,随着中国整体的收入提高,生产成本提高以后,类似的低端制造业外移也是正常现象。未来更需要注意的是电子产品、机械设备这类相对附加值比较高的,也是在产业升级中最具有竞争力的领域,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讲,这是最核心的一个领域。整体而言,目前全球供应链正处于重塑之中。朱海斌表示,2018年以后中国到美国的出口份额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但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其实稳中有升。中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下降最大的受益者是越南等东盟国家,但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其实也出现了明显上升。

消费成中国经济增长关键引擎

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1万亿元,在高基数上再次跃上新台阶;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去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继续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稳居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外汇储备余额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稳居世界第一。朱海斌预计,2023年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随着消费者信心的恢复,积压消费需求的释放,消费对GDP的贡献将从去年的1个百分点跳升至4.1个百分点,投资将从1.5个百分点升至2个百分点,净出口则构成拖累,贡献从0.5个百分点降至-0.5个百分点,经常账户顺差相较于去年的约4000亿美元将降至1800亿美元左右。据摩根大通测算,2018年、2019年中国家庭部门储蓄率大约是30%,2020年为34%,2021年是31%,2022年是33.5%,过去三年累计的超额储蓄大约是4.5万亿人民币。但超额储蓄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朱海斌表示,农村部门过去三年累计的超额储蓄约为人均不到500元,相当于0.3个月的人均收入,预计对消费带来的刺激相对有限。城镇地区明显更高,人均约为5000多元,相当于1.5个月的收入。从全国水平来看,4.5万亿元超额储蓄相当于1.1个月的额外收入,超额储蓄虽说整体数字不小,但人均并不高。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何处去?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搞好跨周期调节,既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又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朱海斌表示,今年货币政策预计将延续稳健的操作,中国央行今年4月左右可能会有年内唯一的一次降息。财政政策方面,2022年扩张力度非常强,不仅在去年3月时大规模减税降费,4月、8月又针对基建出台了更多的刺激措施,叠加防疫开支,再加上2021年很多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资金并未用完,因而顺延到了2022年进行使用。种种因素加持下,去年的财政政策扩张是非常明显的。朱海斌认为,如果跟以往的正常年份相比,2023年预计中国将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赤字率预计为3%,专项债务规模为3.9万亿元。“但如果和去年的基数相比,2023年可能被视为财政整顿的一年。”朱海斌表示,未来可能会针对政府扶持的消费领域,比如汽车、家电等出台一些积极政策;在生产端,除了基建外,各界也期待在重点国家战略性行业出现更多支持。

美联储或无法实现通胀目标

相对于中国,欧美未来的形势明显严峻。欧美的通胀已经从去年的高位开始下行,但朱海斌预测,未来的一到两年,通胀还是会高于政策目标的2%。美联储最担心的是工资成本的上升,这是黏性最大的,而且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会进一步拉低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政策逻辑来讲,美联储的重点不是经济的增速,通胀和就业两个指标最关键。但尴尬的是,虽然美国经济在下行,但就业数据一直比预期要好。通胀数据虽然在往下走,但是仍然远远高于2%的水平。美联储或无法实现通胀目标。朱海斌表示,“未来美国通胀的中枢可能不再是2%,以后可能在3%左右,要有这个准备,之前全球化让美国享受到了通胀红利,而现在全球供应链重组,对全球的通胀造成上升压力,通胀要严格回到2%其实是有难度的。”不过,美联储大概率不会修改通胀目标。朱海斌举例称,2008年到2020年之间,美国的通胀目标也是2%,但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低于目标值,但美联储并未因此再继续加码宽松政策,实际上默认了1.5%左右的通胀水平,尽管美联储官方仍表示未来中期通胀可以回到2%。预计未来美联储会采取类似的策略,会强调通胀在往好转的方向发展,未来几年会回到2%,但实际是3%的通胀水平已在美联储可接受的范围内。经济方面,欧美目前已经避免了最糟糕的情形。朱海斌表示,一个暖冬影响巨大,欧洲家庭的能源支出明显下降,通胀走势好于预期,居民的购买力受到的冲击并没有像原先预期的那么大,去年四季度欧元区避免了衰退,今年欧元区可能只是弱增长,但负增长的概率较小。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前景则争议很大,去年四季度数据比预期要好,这其中有一些意外的因素,比如说四季度的库存突然出现意外的上行,从周期性的角度来讲,这对未来的经济其实是一个负面消息。消费方面,美国1月份消费数据比预期好,但今年大概率不会出现太大的逆转。朱海斌认为,1月份强劲的消费数据可能更多是美国家庭的储蓄率降得过低所导致的,疫情暴发之前美国的家庭储蓄率每年平均是7%左右,疫情暴发后美国政府大量发放现金又叠加消费场景的缺乏,导致储蓄率上升至16%,这即是超额储蓄的来源,也是美国消费强反弹的主要原因。“原先市场预测美国储蓄率大概回到4%-5%,但近期已跌至3%,最近消费数据超预期,其实是美国民众过度使用了超额储蓄,这样的消费较难持久,今年大概率往下走。”不过,朱海斌也表示,投资领域可能会相对强劲,美国现在也在推出基建、产业政策,包括通胀法案、基建法案,如果都能顺利落地的话,今年投资额大概接近1万亿美元。如果投资领域未来表现超预期,美国或许可以避免负增长。整体而言,摩根大通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1.6%,其中一季度环比增长2%,二季度增长0.8%,三季度增长0.5%,四季度下降0.5%。今年晚些时候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经济衰退,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料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环比负增长。

关键词: 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 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