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热点:2023年中国出口,比悲观预期乐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1-2月中国贸易数据。按美元计价,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出口5063亿美元,同比下降6.8%,较去年12月9.9%的水平略有反弹,超出了市场的一致预期,也明显好于一些投资者担忧的出口断崖式下跌的场景。那么应该如何看待2023年的中国出口?笔者认为中国出口固然没有像一些社交媒体所宣传的那么悲观,却也面对着明显的挑战,目前就判断出口同比增速已经见底可能还为时过早。

比悲观的预期乐观

年初以来,关于中国出口的“悲声“可谓”不绝于耳”。一些自媒体宣称供应链去中国化导致了“订单不知道去哪里了?”,并且用港口集装箱的空置等证据说明出口可能大幅下跌。而香港1月出口同比下滑36.7%的数据似乎进一步暗示中国出口有断崖式下跌的风险。中国海关的官方数据毫无疑问是对过度看空中国出口声音的有力回应。从笔者近期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一线的情况也远远好于一些社交媒体的宣传。集装箱的大量堆积固然有出口货源不足的问题,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与疫情期间供应链紧张,集装箱流转困难,生产了大量额外的集装箱应急有关。而且,供应链恢复正常后箱子不断回流到以后要用得到箱子的港口,也是出口商未雨绸缪的安排。另外,虽然出口确实面临一定压力,但是就笔者观察并没有出现工厂关闭的现象,即使是中小型的出口制造商,也基本上都在维持生产。实际上,防疫政策调整、疫情冲击过去之后,企业家普遍对于未来的信心有所改善。原来在疫情期间海外客商的订单只会下给那些国内的较大的、自己比较熟悉的供应商;但是疫情放开以后,更多的中小微企业,那些更加灵活的企业,可能有更多的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去想获得订单,整个市场的活跃度会提高。企业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而且疫情冲击过去之后,供应链稳定性增强也增加了海外进口商对中国供应商的信心,我们监测到的一些订单数据一月份以来有轻微的回升,也是对中国企业家信心的支持。

一线出口企业的挑战仍然巨大

尽管对出口断崖式下跌的担忧没有必要,但是从出口部门一线的情况看,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仍然非常明显。订单不足仍然是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一般而言,由于春节前大量务工人员返乡,节后从企业到地方政府,都会存在非常明显的招工压力,但是从今年东南沿海一些情况来看,春节后企业招工大幅缩减,基本上就是维持已有的工人。地方政府的招工行动也明显减少。而且对于在岗的工人,加班工资基本上已经赚不到了,就是一周四十小时左右的基本工资,略微高于生活成本。对于普工市场而言,劳动力市场的不景气非常明显。疫情冲击结束之后,中国企业确实获得了海外拜访客户、参加各种展会获取订单的机会。但是就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虽然中国企业的热情很高——一些地方政府对海外参展的补贴甚至因为参加人数过多而预算不足——但是,能够获取的新订单仍然相对有限。从近期的芝加哥展来看,在贸易景气程度较高的时候,中国企业是很难有机会在他们主馆进行展出,今年主办方却开放了一部分的区域给中国一些比较大的企业。然而,即使这样主馆里面可能还有一半的展位是空着的。一些参展的出口企业反馈为工作人员要甚至大于去排队参观的人,可见人气比较低迷。而且,还有很多东南亚、墨西哥、土耳其的竞争对手出现,竞争非常激烈。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挑战长期存在。由于地缘政治和美国高关税的影响,供应链去中国化或者多元化对中国出口挑战非常明显——即使对中国本土企业也是一样,更不用说外资企业。一些海外进口商明确要求中国的出口企业必须在中国以外设立生产基地,确保供应链多元。较高的关税水平也迫使一些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设厂以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这一趋势在2019年就已经发生,在疫情期间一度中断,但是在海外疫情冲击过去之后再度重启。

判断中国出口拐点已现仍然为时过早

就笔者看来,1-2月的中国出口数据好于预期,一方面是个别产品因素导致的结构性反弹。手机、钢材、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对出口同比的拉动分别较12月增加1.7%、0.9%、0.5%,基本能够解释1-2月出口同比3.1%的降幅收窄,而这些商品的出口主要受到海外基建投资与几种相关原材料的涨价驱动。例如国际钢材价格上涨部分受到2月初土耳其地震的扰动;而手机出口回暖则主要受到价格上行的支撑,其出口价格同比上涨19.1%,而出口量同比增长仅为-14.4%,可能与此前手机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有关。另一方面,此前12月疫情的快速扩散,导致工人、贸易物流供给不足(如卡车司机缺员),可能也使得一部分12月的出口量滞后到1-2月释放。展望未来,在上述阶段性因素冲击消退之后,中国出口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首先,虽然受到疫情冲击结束供应链韧性增强的影响,可能也部分地受到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包括参加海外展会获取订单的影响,我们监测的出口订单自1月以来略有企稳回升,这种企稳可能对二季度的出口构成一定支持,但是目前看其回升程度仍然非常温和,对出口的实际支持力度可能有限。其次,今年以来美国、欧洲的PMI数据都出现了一定反弹,当前的外需可能强于预期。由于发达经济体普遍存在高通胀的压力,这也许意味着相关国家政策制定者可能希望其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以平抑通胀。外需如果进一步下滑,是否会对企业订单和出口构成新的冲击仍然需要观察。第三,从季调后的数据来看,去年上半年出口规模整体处于较高水平(除了上海疫情冲击的两个月),也就是说同比的基数整体偏高。综合而言,笔者认为现在就判断出口同比增速已经开始回升还为时过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