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年内已加息四次,收割全球?
中新经纬 7 月 28 日电 ( 宋亚芬 ) 美联储 7 月继续加息 75 基点。至此,美联储年内已加息四次,利率保持在 2.25-2.50% 目标区间,达到 " 中性利率 "。
" 年内或加息 300 个基点 "
在不到半年内,美联储已累计加息 225 个基点,为 1980 年以来最为激进的一轮加息周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中新经纬研究院表示:" 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加息幅度这么大,这在美联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据连平介绍,以往美联储加息都是小幅快跑,频率比较高,一年之内的加息幅度一般不会超过 200 个基点,而这一轮加息在半年内就达到了 200 个基点以上。
连平预计,接下来的 9 月份或者 12 月份,美联储还有可能加息。这样算下来一年就有可能加息 300 个基点。
中信证券海外宏观首席分析师崔嵘也指出,美国 9 月即将公布的 8 月 CPI ( 消费价格指数 ) 数据可能非常重要。如果接下来 7 月和 8 月的通胀数据出现下行趋势,则 9 月可能加息放缓至 50 个基点,而如果再创新高或未有明显下行,则不排除美联储继续加息 75 个基点。预计年内美联储或加息至 3.5% 附近,2023 年仍然存在继续加息的可能,因为美联储或难在加息后迅速转向降息。
加息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美联储、欧央行等主要央行加息,对全球经济会有哪些影响?
对此,连平分析,美联储在较短时间内如此大幅度加息,对全球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冲击是巨大的,主要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通常效应。这会带来资本回流,美国市场、美元指数走强,非美货币,尤其是和美元负相关的一些货币会出现贬值。
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自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以来,一些国家包括欧洲资本流向美国的速度加快,规模增加。数据显示,年内欧元对美元贬值幅度超过 10%,日元对美元贬值幅度超过 17%,英镑对美元贬值近 10%。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幅度就更大了。而这无疑会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带来负面压力,严重的可能还会引发债务危机和政局动荡。
连平强调,四季度欧洲经济可能会出现非常大的经济衰退风险,这也需要引起我们关注。" 四季度到 2023 年初,欧洲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是有的,甚至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未来有没有可能在经济下行压力、通胀压力很大,综合性负面问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带来金融风险,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杨盼盼则指出,美联储加息首先会影响全球资金流动,特别是短期资金的流动。对于一些基本面相对较弱的经济体来说,他们的资本流出压力会大一些。其次,2022 年以来全球通胀水平高企,对于新兴经济体的基本面会产生一定恶化效应,给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造成压力。
不过,杨盼盼认为,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的总体风险还是相对可控的,美联储没有对市场产生较大波动。
加息治通胀是 " 火上浇油 "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的连续加息可谓对全球经济的 " 收割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贾晋京认为,美国对全球收割的效果已经远远小于从前。
据贾晋京介绍,美元以前的收割作用其实主要针对两类国家:一类就是欧元区,另外一类就是某些特别依赖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从这两类国家现在的处境来说,美元收割的作用不那么明显。而且美联储加息是一个有预期的、连续的加息。而在美元高利率时代,大家介入的美元也没有那么多。
贾晋京强调,美联储加息是出于美联储自身的利益,并不是出于货币政策要达到的政策工具的影响。美联储加息对美国经济、对全世界的负面影响,主要并不是体现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收割别人的东西,而是它对于全球债务、对全球总利率的影响。一是对全球各国央行来讲,实际上造成一种被动提高利率的问题。二是现在全球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比如高通胀、供应链危机,都不会因为美国加息解决,反而是 " 火上浇油 "。
对中国实质性影响不大
对于中国而言,连平指出,美联储加息实质性影响包括:第一,美元指数进一步走强,或者在高位进一步波动,会对人民币有一些贬值压力。从今年上半年到现在的情况来看,加息对人民币的贬值压力是有的,但比起欧元、日元要小得多。第二,对资本流出也会有一点压力。从中国资本流出的情况来看,确实在一二季度有所加快,但是幅度也比较有限,规模对整个市场的运行没有构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三,三季度到四季度,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下行的情况下,中国有可能会出现外部需求的减弱,这对出口是不利的。但中国出口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产业链比较长,而且结构丰富、全面,有比较强的韧性。
贾晋京也认为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影响很小。首先,加息毕竟是在预期之内的。其次,过去中国贸易受美元调息影响比较明显,现在中国进出口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越来越多,这种影响也越来越小了。 ( 中新经纬 APP )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原创,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
作者:郭晋嘉
关键词: